有感北大校長校慶講話念錯字的公開道歉

【劉文明專欄】

北大校長念錯字第二天公開道歉,這事兒值得點讚

文|劉文明(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

北京大學近來攤上事了!清明節期間,北大校友發帖翻起一樁時隔二十年的疑案。後來沒隔幾天,有北大學生因為要求就此事進行信息公開而鬧得沸沸揚揚。在「五四」青年節那天,北大校長林建華在紀念建校120周年的講話中,把「鴻鵠(hu,第二聲)志」念成了「鴻浩(hao,第四聲)志」,因此被朋友圈刷屏,獲得了「笑長」的外號。當大家津津樂道「鴻浩志」的時候,在北大現場的同學又發出消息,說「笑長」又把「莘莘(shen,第一聲)學子」錯讀為「精精學子」。

其他兩樁事暫時不便議論。單就讀錯字一事,作為全國頂尖高等學府,北大的校長讀錯「鴻鵠」一詞似乎讓人大跌眼鏡,且又極大地滿足了人們「自比強勢」的自戀欲。這種「自比強勢」實際上是一種類似變態的心理障礙。在這種心態下,以一己之識、一「鵠」之認,便極度自戀爆棚地沾沾自喜並對北大校長加以口誅筆伐,無非是想藉此證明,自己的水平比堂堂北大校長要高出一籌。

說老實話,這要是在別的學校,一個校長念錯了字、讀白字,壓根可能就不是個事兒,眨眨眼就過去了。但是在北大這裏就不行,在北大校長這裏更不行,必須聲而討之、群起攻之而後快。更有甚者,有人還把廈大校長、人大校長、清華校長拉過來做一回陪襯,進行團隊性批鬥,由此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和校長們扣上了一頂又一頂大帽子:比如,讀錯字是「教育工業化的必然結果」,「中國大學校長念錯字是新常態」,「是沒有文化的表現」、「政治意識弱」等等云云。

北大校長念錯字之事也在本人所在的某一大群里展開熱烈議論。在這個討論中,筆者當了一回不怕被眾人拍磚的「意見領袖」。我的核心觀點是:校長讀錯字沒什麼大不了的!此事不必圍觀,更不必上綱上線,拿沒有文化、沒有政治性來說事,不必沒事閒得慌繼續口誅筆伐。我當時提出的唯一期待是:北大辦公室工作人員、北大或者北大校長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誠懇地道個歉,承認念錯了字,告誡大家以此為戒,凡事都要嚴謹認真,今後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會做的事情,不可任性而為,須查清楚弄明白為好。

不要說老人家會讀錯字,就連白紙黑字的報紙,都有出差錯的時候。按照國家規定,報紙是允許有差錯的,文字差錯率限於萬分之三。當然,在一個隆重的120周年校慶的場合,北大的校長念錯字,確實有所不該,不讓人待見。但是,那麼大年齡的校長念錯一個不太常用的生僻字,也是難免,應該得到人們的寬容和理解,絕對不該一棍子打死。

一個值得注意的客觀情況是,那些讀書並不完整系統的四五十年代的老人,由於歷史原因,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啃書學習的,確實有些生僻字會習慣性地念不准。比如,直到現在,我們還常常可以聽到有老同志會把「醞釀」念成「醞嚷」的,會寫個別錯別字的。按照這個邏輯判斷,可能這位北大校長一直是把「鴻鵠」念成「鴻浩」的。不要說這些大幾十歲的老人們,就連我們這些年輕人,經過差不多二十年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系統的教育,捫良心而自問,誰敢拍着胸脯保證說自己就沒有念過錯字和白字呢。

在筆者的盼望中,在事情發生髮酵的第二天(5月5日)晚些時候,我欣喜地看到了北大校長親自寫的道歉信。信中態度之誠懇、反思之深刻、言語之親和,令人感動,值得點讚。這封道歉信一發出,便和預期的一樣,得到了如潮好評,大家對校長的態度急轉直上。

北大以及北大的校長,這樣做就對了,也應該是唯一正解。不怕質疑,坦然面對和坦誠認錯,這是最好的處理質疑的方式。置之不理或者任何辯解都將是徒勞。畢竟,我們是很容易被真誠打動的。我們固然不喜歡北大校長念錯字,但我們卻非常喜歡北大校長對念錯字之後的誠懇的認錯態度。一個科學家,一個著名大學的校長,本應該有此胸懷,應該實事求是,直面現實,嚴謹而謙虛。就像他在致歉信中所言:「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恕我直言,國人向來都有湊熱鬧看笑話的心態和習慣。碰到大街上兩人吵架,上去勸架的是可能寥寥無幾,圍觀看熱鬧的可能會在很短時間內,聚集成里三層外三層。假如警察來調解,可能需要半天才能疏散,甚至可能根本疏散不開擠都擠不進去。但是,如果遇到兩個吵架的人在突然之間,幡然醒悟握手和好了,圍觀的人就會立即散去。

這回北大校長親自致歉,幾乎會讓讀錯字這件事一筆勾銷,也會讓圍觀者、口誅筆伐者立即啞口無言,很快也就向圍觀吵架的人看到別人和好一樣,會知趣且無趣地散去,網絡上關於此事的言語也會立即清凈了,一切過度的解讀和扣過來的諸如「校長沒有文化」「政治意識弱」之類大帽子,也隨之反成了一個個笑柄。可以這樣說,相比於之前念錯字的那些大學校長,在念錯字這件事情的應急處理「考試」上,北大校長這回的處理「沒毛病」,校長本人和學校更沒有失分。

作者簡介:

作者劉文明系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負責老師。被學生譽為「學生之友」。校長傳媒公眾號專欄作者。偶有相關教育心得和觀點散見於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青年報及中國教育報等報刊。

(本文為劉文明老師原創投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來源:http://www.sohu.com/a/230662870_100934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