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華教授(前)和部分團隊人員正在實驗中。受訪者供圖■徐瑞華教授(前)和部分團隊人員正在實驗中。受訪者供圖

早診根治生存率大幅提高 漏診率劇減逾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癌症之王」肝癌的診斷及治療有望進入新階段。香港文匯報記者10日獲悉,近日,廣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華裔科學家張康帶領的中美科學家團隊,突破了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和預後預測的新方法,破解了困擾醫學界的一個世界性難題。該方法將肝癌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患者及時確診將更有機會根治。

10月9日,國際學術頂尖雜誌《Nature Materials》發表了這一新方法。據介紹,肝癌起病隱匿,一旦出現臨床症狀,病情往往已經處於中晚期,失去根治機會,若早期確診經有效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50%以上。一直以來,醫學界都在血液中尋找合適的肝癌早期診斷標誌物,不過,現有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AFP)雖在部分患者血液中可檢到明顯的升高,但其敏感性只有60%左右,這也意味100個患者會有40個漏診。為此,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消化道腫瘤專家徐瑞華將此鎖定為研究目標。

可準確預測療效及復發

在中美近百名科學家聯合攻關下,近日,團隊終於研究出通過檢測僅數毫升血液中的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和預後預測的新方法。

徐瑞華教授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ctDNA相當於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紋」,但其在血液中的含量極低,相當於一滴水的一億分之一。「這好比在機場和火車站數百萬人流中找到個別犯罪分子,其難度可想而知。」

該項研究中,科學家先後攻克了穩定提取微量ctDNA、靶向甲基化PCR擴增及測序、海量數據統計學分析等多個技術壁壘,從40多萬個候選位點中分別尋找到10個早期診斷和治療相關及預後相關的位點。至此,肝癌的「身份指紋」正式破解,即使很早期的肝癌病灶也無所遁形。

他介紹,這猶如指紋技術運用於刑事案件偵查,破案率將極大提高。在該方法下,通過對1,098例肝癌患者和835例健康人的臨床檢測發現,10個早期診斷點位的甲基化水平判斷肝癌靈敏度(真陽性率)為84.80%,即漏診率僅15%,而特異性(真陰性率)為93.1%,即誤診率僅7%。另外,還能準確預測腫瘤的分期、療效和復發情況。而利用8個預後相關位點的甲基化水平,能準確預測不同患者的生存和預後,有利於指導醫生進行更為個體化精準治療。

據悉,除了提高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該新方法幾乎做到「滴血查癌」,僅需抽取幾毫升血即可完成檢測,患者可避免活檢創傷和放射性輻射。同時,可實時監測腫瘤的療效,並早於常規影像學檢查幾周甚至數月發現腫瘤復發。對於醫患雙方而言,還能省卻大量財力和資源。

研擴至腸胃癌 「滴血查癌」或成真

值得關注的是,團隊正進一步研究,希望通過藥物來改變細胞DNA甲基化,使之成為治療肝癌的一種新途徑。

與此同時,此項技術為「滴血查癌」奠定基礎和方向,徐瑞華和張康教授領導的團隊正繼續研究ctDNA甲基化標誌物在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癌種的應用,並有一定進展。在不久的將來, 「滴血查癌」或在中國乃至世界成為現實,造福病患的同時,將推動我國成為腫瘤液體活檢這一尖端技術的國際領先者。


本文來源: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0/11/YO1710110014.htm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