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對整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和制度安排,而且是把經濟體系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謀劃各個組成部分和整個系統的現代化,這本身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創新。其重大意義主要有幾個方面。

這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確定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這兩步戰略目標的經濟基礎和必要條件。沒有經濟體系現代化,便沒有國家現代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創造了二戰之後經濟高速增長時間最長的奇蹟,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快速推進,經濟、科技現代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業化、現代化起步晚,經濟文化原有基礎薄弱,後來主要靠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發展起來的製造業「大而不強」,現在總體上還處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源質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相當大。而且,現代化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動態概念,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興起發展,這既有利於我國發揮後發優勢,跟上世界科技、經濟現代化潮流,也使我國面臨嚴峻挑戰和空前壓力。我們在發展進步,發達國家也在發展進步,而且可能進步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抓緊時機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有可能拉大同世界現代化國家的差距,甚至可能影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和目標的如期實現,因而必須高度重視。

這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佈很不均衡,人口和經濟活動過分集中於東部地區,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加上我國工業化是時間壓縮型的(西方國家用200年,我國只用幾十年),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由於發展方式粗放,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導致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矛盾及與之相對應的金融風險不斷積累,現在正處於解決這些難題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經濟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也才能使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質量優勢,顯著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整體經濟效益。

這是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必然要求。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心任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包括: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不斷提供更好、更新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不斷升級的需求。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使人民群眾渴望的清新空氣、潔凈水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逐步得到滿足。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得以補齊。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市場對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和全面開放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和發展活力,並為產業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收入分配體系的現代化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條件。(作者為林兆木,曾參與起草黨的十五大報告、十六大報告、十七大報告、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1988年以來的十多次中央全會文件;1994年至2017年的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1989年至2017年的歷年《政府工作報告》等。現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2月15日 第 03 版)

本文來源:海外網


本文來源:http://news.163.com/18/0215/06/DALQ1HCO00018AOR_mobile.html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