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激增的流量價格刺激了許多線下事物的加速成長;除了萬眾矚目的新零售,悄然興起的「快閃」也是其中之一。除了流量價格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希望擺脫以往的糙快猛觀感,給消費者樹立精致、會玩、立體的品牌形象,也紛紛將目光投入了線下。相比成本高、風險大的實體店,快閃無疑更安全,更適合成為企業走進線下的第一站。

如果隻是這麽理解快閃,雖然並無太大問題,卻未免小看了快閃能實現的效果。雖然對於多數品牌而言,快閃是「存在期間短的實體店」,但這不意味著快閃「不可持續」。一家叫「側目」的快閃平台就告訴我們,快閃可不是燒錢之舉,它可以很便宜,也可以很賺錢。

快的不是短暫的

側目告訴我,快閃給人一種「秀」「藝術」的感覺,可能因為快閃誕生至今的曆史上,廣受關注的快閃都以行為藝術為主題。當快閃應用於商業,很多人的理解是「市場活動」「促銷」,認為在商業快閃中,獲取用戶的用意遠大於獲取利潤的用意,或者說快閃是一種「燒錢」的行為。

其實我們不妨想想大學畢業時,有的同學臨時擺攤,向後輩推銷舊書。雖然談不上能收回多少錢,但經濟效益肯定還是比隨手扔掉要強。簡而言之,短暫存在的店鋪並非總是虧本兒,隻要客流夠大,效率夠高,快閃在獲客之餘,收入完全覆蓋成本並非沒有可能。

側目致力於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如果企業總是認為快閃是賠本兒賺吆喝的市場活動,就隻會在預算充足時舉辦快閃,而這肯定不是側目等快閃公司希望看到的;反之,如果企業每次做快閃不賠反賺,那麽快閃就會成為一些企業固定下來的活動——即便在同一地區的快閃可能就持續一兩天,但換個街道、換個城市可以再做,出了新品可以再做,一年過後也可以再做。

側目:一家把“快閃”做成“基礎設施”的平台

側目是個成立於2017年6月的快閃平台。打開側目的官網,會發現他們在半年時間內已經和不少品牌展開了合作,足跡遍布北上廣深及其他不少城市。側目告訴我,如今,許多品牌和他們簽了長達1年的合同,將會定期在不同的地點舉辦快閃——而原因自然是,在側目的幫助下,每一次快閃都成了「良性循環」。

側目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雖然廣告公司也會策劃快閃活動,但廣告公司很難從「賺錢」的角度去做(他們更多將快閃定義為燒錢的推廣活動),這就給側目這種擅長「開店賣貨」的平台提供了機會。當然並非所有品牌都意識到快閃店是「可以賺錢的」,但一方麵,側目可以幫助客戶培養這種意識;另一方麵,在實際的策劃中,漂亮的數據總會吸引企業中的負責人再次光顧。

側目說,最常見的快閃場所是商場、餐廳、咖啡廳、寫字樓、運動場、社區等,而最容易在一次快閃活動中大賺特賺的品牌,則主要是食品、飲料和網遊、手遊。

側目平台頂部的標簽頁邏輯十分清晰

有人負責轉瞬,有人負責永恒

對不了解快閃的普通觀眾而言,他們最常見到快閃的場所主要是各式會展(比如烏鎮的互聯網大會、虎嗅的F&M創新節等),以及繁華商業區的街頭。

側目表示,在真正開拓更多場所之前,他們也沒有想到快閃在各種角落都存在運營空間。他們最大的發現可能是開辟了「店中店」模式,比如在餐廳的一角占用幾平米空間開個快閃店,也很受歡迎。

除了專業的運營經驗,側目如何降低每一次快閃的成本呢?實際上快閃最大的成本,除了快閃店員當天的工資,就是地租了。巴掌大的地方借用一兩天,商場卻很可能收上十天半個月的價格,小區的物業也並沒那麽容易妥協。

原因也不難理解,突如其來的活動總會增加管理成本,哪怕隻做個備案也並非「東家」可以撒手不管的。觀察到這一現象後,側目動了個大膽的念頭——既然一些好地段總會有客戶開店,平台不如把這些地段「長租」下來。

事實證明,側目的長租思路與賺錢思路結合得很好。長租之後,許多快閃地點的地租成本變得極其低廉,我們在側目平台可以看到,低至100元/天的場所也普遍存在,這種成本對企業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在成本大幅下降後,企業很容易通過當天的銷售額實現快閃自身的可持續,更容易與側目簽訂長期合同,這些合同的收入則幫助側目長租更多的地段——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雖然經驗豐富,但側目並非根據經驗去判斷哪些地點值得開發、哪些地點值得長租。快閃看上去是個很藝術的行為,不同品牌最終擺出的店鋪也是千奇百怪,很需「腦洞」,但側目平台日常所做的則是互聯網公司的那套——數據決定一切。

不為每個快閃都準備一套「臨時方案」,而是爭取快閃的產品化、標準化,就是側目在做的事情。

不去依賴經驗,而去依賴方法,這種觀念也成為了側目內部管理的信條。起初,側目希望像順豐那樣招募大量全職員工,設立逐層管理的機製,力求用最強的人力去服務好每一個品牌,但這個計劃在短暫嚐試後被推翻。

由於快閃店的時間、地點不一,人員分散、物料繁多,參與人員即便十分專業也難免忙中出錯,而大量全職員工的成本更會成為平台日後的累贅。側目最終決定用資本和機器代替人:他們下重金設置了不少倉庫,用最短的路程運輸物料;與此同時,打造一套先進的管理軟件,利用經過培訓的兼職人員完成大多數線下工作。

側目表示,雖然倉庫的建設花了不少錢,但長線來看,錯誤更少,服務更好,也比較省錢。

身份轉換

重視「資本」和「數據」的側目,是一家典型的互聯網企業。同時,他們的快閃活動也頗具個性,曾為不少品牌提供獨到的創意和設計。這有賴於許多藝術家的幫助。

同樣在側目的官網,我們可以看到側目服務的四種角色:品牌,場所,媒體和藝術家。

品牌是側目最主要的甲方。對於快閃平台,隻要品牌能從網站和app找到他們,這家做線下的公司就完成了自己線上的使命。實際上,快閃這個行業不太依賴通常的推廣,更多依賴口碑傳播。側目表示,一些企業員工在偶然參與路邊的快閃時,主動向工作人員詢問「這個找哪家平台,怎麽做」,並因此與側目結緣。

場所就是各路地主,他們一方麵通過快閃獲得額外收益,一方麵也有借快閃自我宣傳的需要,許多尋求推廣的小餐館就熱衷於主動招攬快閃。此外,快閃也是許多購物中心日常的一環,隻要品牌合適、形式恰當。社區物業對快閃的態度相對謹慎,但出於豐富居民生活的需要,也不排斥一些優質項目。

媒體和藝術家不難理解,可以歸類為快閃的增值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側目口中的藝術家也包括明星,這些自帶流量的藝人可以極大提升傳播效率,也會增強在售商品的溢價。

藝術家發揮的空間也是品牌尋找差異之地

側目告訴我,雖然他們的用戶可以大致分為品牌、場地、媒體、藝術家四類,但實際業務沒這麽簡單,發起快閃的主體經常發生變化。在快閃流行於品牌客戶之前,許多快閃都是場地自發舉辦的。如前所述,即便到了今天,場地對快閃的主動需求仍然存在。

媒體不僅是快閃最好的傳播者,也有自己舉辦快閃的需要,尤其在媒體舉辦論壇、會展時。側目目前對這類快閃的服務尚未展開,並表示會考慮適合會展的快閃玩法。

最關鍵的其實是藝術家這部分。在品牌和場地看來,他們是參與策劃快閃、為活動增光填色的設計師,但另一方麵藝術家其實也需要「可持續的快閃」。簡而言之,藝術家不能、也不會總是自己出錢做展覽。藝術的展覽同樣需要場地,同樣需要傳播,如果可能的話,也希望有品牌能給予讚助。

因此,側目希望,在他們的平台上,品牌能成為藝術快閃的讚助者,為雙方利益的結合找到平衡點。這不僅有利於年輕的藝術家持續發展自己的事業,也能讓商業擺脫千篇一律,讓品牌塑造各自的個性形象。

發源於藝術的快閃,如今已經變成了優秀的商業活動。在合適的條件下,快閃當然可以隨時回歸藝術。這種靈活的形式能承載許多傳播需要,從品牌推廣到公益活動無所不包。隻要主題恰當,側目希望同時滿足多種身份的快閃需要,讓商業與藝術可持續地結合起來。

來源:虎嗅網

原標題:側目,一家把“快閃”做成“基礎設施”的平台


本文來源: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874922.html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