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癌,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和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瞭解其病徵、原因、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
1. 鼻涕帶血絲:鼻咽部腫瘤表面糜爛導致鼻涕帶血絲。
2. 耳部症狀: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耳悶。
3. 鼻部症狀:鼻塞、膿鼻涕、嗅覺減退等。
4. 頸部腫塊:鼻咽部有豐富的淋巴管道,腫瘤細胞容易轉移到頸部淋巴結。
5. 頭痛:腫瘤侵犯到鼻竇、顱底硬腦膜或者顱腦,會引起神經性頭痛。
6. 顱神經功能症狀:面部皮膚麻木感,視物模糊,複視,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
1. 咽喉異物感:患者常感覺喉嚨裏有異物,吞咽時不適,但進食無阻塞感。這種症狀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普通的咽喉不適或慢性咽炎,因而不被重視。
2. 咽喉疼痛:初期咽喉疼痛可能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或咽喉炎。若疼痛持續加劇,需警惕咽喉癌的可能。
3. 聲音嘶啞:咽喉癌侵犯聲帶,導致聲音嘶啞。初期可能時輕時重,隨著病情發展,嘶啞程度加重。這個症狀在初期可能不明顯,或者被誤認為是過度使用聲帶或普通感冒引起的。
4. 吞咽困難:隨著腫瘤增大,患者可能出現吞咽困難,尤其是固體食物。這種症狀在早期可能不顯著,容易被忽略。
5. 頸部腫塊:在頸部或喉部出現無痛性腫塊,這可能是腫瘤擴散至淋巴結所致。這些腫塊通常質地較硬,不易推動,但在早期可能不明顯。
6. 咳嗽或痰中帶血:出現持續性咳嗽或痰中帶血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腫瘤刺激喉部黏膜或血管破裂所致。這種症狀可能在早期不顯著,或者被誤認為是其他呼吸道疾病。
7. 耳痛或耳鳴:由於腫瘤可能壓迫或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該側耳鳴、耳閉塞感及聽力下降,導致分泌性中耳炎。這些症狀可能在早期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8. 頭痛:腫瘤可能侵犯到鼻竇、顱底硬腦膜或者顱腦,引起神經性頭痛。這種症狀可能在早期不顯著,或者被誤認為是緊張性頭痛或其他常見頭痛。
這些不明顯的初期症狀容易被患者忽視或誤診,因此對於持續存在且無法解釋的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咽喉癌。
1. EB病毒感染:鼻咽癌活檢組織中EB病毒的DNA、mRNA或基因表達產物。
2. 環境因素:鼻咽癌高發地區中食物和水的鎳含量較高。
3. 飲食因素:鹹魚、臘味等醃制食物是鼻咽癌的高危因素。
4. 遺傳因素:鼻咽癌患者有明顯的種族和家族聚集性。
1. 體格檢查:醫生會對患者的頸部進行觸診,檢查有無腫塊或淋巴結腫大,這是初步判斷病情的重要步驟。
2. 喉鏡檢查:包括直接喉鏡、間接喉鏡及纖維喉鏡檢查,可以觀察喉部的變化及聲帶、會厭等活動情況,發現局部有無新生物、潰瘍等,並可採取活體組織作病理檢查。
3. 影像學檢查:CT掃描;輔助喉鏡檢查,明確腫瘤的部位、大小、範圍、形狀及軟骨受累情況。MRI檢查;對軟組織的解析度比CT高,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PET-CT;對實體腫瘤病變性質、範圍及遠處轉移判斷準確率最高的影像學檢查,但價格昂貴。
4. 活組織檢查(活檢):通過喉鏡採取活體組織作病理檢查,是確診喉癌的重要手段。若多次活檢陰性,但不能排除喉癌者,可行喉裂開活檢。
5. 血液生化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和腫瘤標記物檢查,如糖鏈抗原和癌胚抗原水準,對腫瘤性疾病進行初步篩查。
6. EB病毒血清學檢查:對於鼻咽癌患者,EB病毒的血清學檢查可以發現EB病毒抗原及抗體升高,部分患者EB病毒DNA拷貝數升高明顯。
7. 鼻腔鏡檢查:通過將一個細小的軟管,伴有光和攝像機(內窺鏡)插入鼻孔,然後到喉嚨的後部進行檢查。
這些檢查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咽喉癌,並評估癌症的擴散程度,從而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早期發現和診斷對於提高治癒率和生存率至關重要。因此,一旦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上述檢查。
1. 手術切除:早期的鼻咽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來治療。
2. 放療:放射療法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式,適用於早期或局部進展的鼻咽癌。
3. 化療:化學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或口服給藥,進入血液並殺死癌細胞。
4. 靶向治療:通過特定藥物針對癌細胞的生長和傳播的分子機制進行干預。
5. 免疫治療:使用免疫藥物,如特瑞普利單抗,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統,誘導機體抗癌反應。
1. 戒煙戒酒:吸煙是鼻咽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戒煙或避免吸煙可以顯著降低患病風險。
2. 健康飲食:增加攝入新鮮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的食物,減少攝入加工肉類和高油脂食物。
3. 避免病毒感染: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有關,建議避免接觸EB病毒。
4. 環境保護:避免在有毒或刺激性氣體、粉塵多的環境久留,如果從事相關工作,應該做好防護措施。
咽喉癌的早期發現對於治療效果至關重要。通過瞭解病徵、原因、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一健康挑戰。積極的治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鼻咽癌的發病風險,並提高預後。如有疑似症狀或高風險因素,請及時就醫諮詢專業醫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