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過去,港股一如本欄所料般,由1月底的高位回落,若今年內整個港股的劇本與本欄原來的預設相近,則港股於7月初的調整低位,其實已完成原先調整目標(以高位下調不多於8000點計)逾七成。--以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少陽

【信報月刊】港股完成調整目標逾七成

記得今年初,正當市場氣氛仍然很好的時候,本欄便曾經提出警告:「2015-2017年中國供給側改革,可說是已基本上達到去產能及去庫存的政策目標,而2018年的政策主軸,預期將是為國內的金融系統去槓桿……無論醫學技術是如何進步,做手術是不可能沒有傷口」(《信報財經月刊》2018年3月號)。基於本欄對今年中國政府決心去槓桿可能產生的短期陣痛的看法,本欄曾多次於不同場合警告,今年1月港股熾熱的市場氣氛將難以持久。

在投資市場,逃避不單並不可耻,而且往往是保留財政實力的有效手段,但先決條件是投資者必須有準確的市場形勢判斷能力。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投資者傾向在市況最熾熱的時候入市,並在市況最淡靜的時候離場。原因很簡單,在市況最熾熱的時候,市場肯定是好消息不絕,投資者資產水漲船高,並且坐擁着龐大的帳上利潤,財大自然氣粗,獲利自然心雄。反之,在市況最淡靜的時候,市場必然是壞消息不絕,投資者資產大幅縮水,並很可能承受着龐大的賬上損失,資產貶值豪氣不再,投資失利信心盡失。以不變應萬變,很可能是出錯機會率相對較少的投資策略,背後的原因,就是投資者對自己判斷形勢的能力,投以不信任票。

讀者如果不相信上述分析,不妨捫心自問,為什麼在今年初的時候,正當股市氣氛一片歌舞昇平的時候,竟然嗅不到中國政府決心去槓桿,以及美國政府決意透過貿易戰留難中國的味道?

早於2018年3月號的《信報財經月刊》,筆者已提出,中國政府自2015年初開始,便已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及補短板)的經濟政策方針。既然大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財政及盈利狀況已於2017年底前逐步改善, 2018年將政策主軸轉移至為國內的金融系統去槓桿,乃是頗為順理成章的事。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文章來源:http://www2.hkej.com/editorchoice/article/id/1899863/【信報月刊】港股完成調整目標逾七成

港股投資

413